王红旗: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

核心提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思路和制度框架体系建设逐渐清晰,已基本明确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管理思路、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思路和制度框架体系建设逐渐清晰,已基本明确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管理思路、监测办法、制度建设、职责明确和技术方法的框架体系。回顾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建设的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启动阶段:1995—201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我国秉承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环境,保障生产,维护健康的原则,在1995年出台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土壤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在2000年至2009年的时间内,环保部又先后颁布了《拟开放场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规定(暂行)》、《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意见》等法律法规,其中,在2004年首次颁布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个对土壤污染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土壤污染管理拉开序幕。
 
   加速阶段:2011年至今。全国场地污染问题不断显现,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国际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理念、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也不断促使我国加深对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认识。2012年制定了《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2013年发布了《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014年,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监督管理,规范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制定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与先前出台的《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共同构成了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同时,为了规定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监测、评估、修复和管理中的术语,制定了《污染场地术语》。
 
   先前出台的污染场地系列环保标准旨在为各地开展场地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然而作为全球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的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已经走了40年的历程,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还在刚起步的状态。历经多年累积和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国务院于2016年5月发布了土壤治污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行为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和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也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步。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科技推荐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地膜茶”栽培技术

“地膜茶”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科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