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水产畜牧业产值突破12亿元

核心提示:右江区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抓好规模养殖、绿色养殖、特色养殖、良种推
右江区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抓好规模养殖、绿色养殖、特色养殖、良种推广、疫病防控和技术支撑等工作,有效促进了水产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据统计,2017年全区生猪出栏21.8万头,牛出栏1.6万头,山羊出栏3.4万只,家禽出栏889万羽,同比分别增长6.79%、6.12%、15.6%、7.43%;实现肉类总产量3.35万吨、水产品产量2.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35%、7.18%,实现水产畜牧业产值12.25亿元,同比增长 7.35%,养殖业助农人均增收2876元,同比增长7.16%。
 
    以规模养殖促进产业提速发展。该区不断发展和完善生猪、家禽、牛、羊等畜禽和渔业生产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开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巩固发展新丰业万头生猪养殖场和百洋水产品养殖公司等龙头企业,新增百蓝、宏扬和福平等养殖公司,同时抓好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工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养殖龙头企业12家,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93家,年出栏10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4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67个,年出栏1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64个,年出栏2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38个,年出栏50只以上规模养羊场386个,年出栏2000羽以上规模养鸡场(户)632个,年出栏2000羽以上水禽规模养殖场187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占70.3%,家禽规模化养殖占80.2%,牛羊规模化养殖占52.5%。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该区渔牧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生态绿色养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该区大力推广“种养结合”“高架床养殖”“林下养殖”“稻鸭共作”“鱼鸭套养”“生态网箱”“休闲渔业”等多种生态绿色养殖模式,全区利用林果地发展林下畜禽生态养殖13万多亩,利用河沟、池塘和稻田发展水禽生态养殖3.5万多亩,利用大水面发展生态网箱养鱼1万多亩,休闲渔业悄然兴起,生态、环保、绿色养殖成为时尚,水产畜牧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特色养殖拓展产业市场。该区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黄沙鳖、娃娃鱼、山猪等特色养殖,建成黄沙鳖特色养殖基地4个、娃娃鱼特色养殖基地1个、山猪特色养殖场8个、竹鼠特色养殖场5个、蜜蜂特色养殖场4个,成功培育了百林走地鸡、亚胜鸡和佰色瑞源等6个渔牧特色品牌,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开拓市场、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以良种推广提升产业品质。该区把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作为提升养殖产品品质的重要工作来抓,广泛推广经济效益好的“三元”杂交猪,引进推广优质禽苗和水产种苗。2017年,共引进推广优质家禽种苗1200多万羽,水产苗种600多万尾,还组织开展了牛和山羊杂交改良等工作。目前,该区“三元”杂交猪占全区生猪饲养量达85%,良种家禽覆盖面达83.5%,为提高养殖产品品质和效益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以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保障产业健康发展。该区积极创新防控工作机制,坚持春秋两防和常年免疫相结合,紧抓防控关键环节,抢前抓早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强制免疫、基础免疫和进栏补免工作,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5%以上,保证了免疫质量,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为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以技术支撑提升产业科技含量。该区切实把渔牧经济增长点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以集中培训、定点培训、农家课堂、下乡下村培训和现场培训等形式,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栏、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支撑服务疫病防控。2017年共举办水产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46期,培养新型农民2819人,建立科技示范户场(户)316个,开展科普宣传活动10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出版科技板报12期,播放科技录像40场,开展科技咨询60多场,解答群众咨询1万多人次。技术支撑在提升养殖产业的科技含量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科技推荐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地膜茶”栽培技术

“地膜茶”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科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