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养殖中,繁殖生物学的应用,对螺类的生长品质有什么影响?

核心提示:在人工养殖中,繁殖生物学的应用,对螺类的生长品质有什么影响?
 随着人们对中华圆田螺的营养价值认识不断加深,市场对其消费需求量也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中华圆田螺的供不应求现象愈发明显。

近年来,人工养殖中华圆田螺以其低成本、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易于掌握的养殖技术等优势,迅速发展壮大。

本论文旨在对中华圆田螺的人工养殖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养殖技术、经济效益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中华圆田螺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螺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繁殖生物学是水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的基础,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各种水产经济动物养殖发展的速度都与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有着密切联系。

国内对螺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养殖模式、环境监测与评估、评价底泥重金属的毒性、和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

关于螺类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展缓慢,影响螺类的人工养殖和生产。螺类繁殖生物学的研究主要包括雌雄鉴别、性别比例、繁殖力和繁殖习性等方面。

繁殖力表示着动物生殖机能的强弱和生育后代的能力,对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繁殖力进行的研究表明,在繁殖季节时期它们的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分别为63.97个和26.85个/克、38.57个和23.28个/克。

中国圆田螺在自然种群中每年的产螺量在50~60个。中华圆田螺每胎少则20~30个,多则40~50个,一年可产150个以上。

发现栖息于池塘中环棱螺的繁殖力高于栖息在湖泊中的环棱螺。福寿螺在夏季的繁殖力显著高于冬季,在冬季时其卵块孵化效率低。螺类之间的繁殖力各有差异,与地域和年龄亦有关联。

田螺的繁殖方式为卵胎生,受精卵在雌螺体内发育成新个体,仔螺在子宫内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营养完成发育,雌螺对胚胎主要起到保护的作用。

雌螺在壳高长至36~37mm时具备繁育子代的能力,在交配时时常上下或横转做交配动作。在繁殖季节,田螺分批生产仔螺,雌螺在温度发生变化的凌晨将成熟仔螺产出,仔螺在脱离母体后的第三天可观察到肠道内容物。

武汉地区田螺的研究发现当水温在11~30℃时,田螺可以产仔,最适水温则为25~27℃,繁殖季节为每年的3月至11月份,5~6月为繁殖高峰期。

亲本养殖密度与繁殖性能

饲养密度是动物繁殖性能的重要参数,对克氏原螯虾亲虾放养密度的研究发现,随着亲虾放养密度的增加,抱卵量显著减少,同时显著影响着亲虾性腺发育和抱卵率。

研究了不同种群密度对钉螺繁殖的影响,低密度组的繁殖倍数在11.42~24.81,高密度组繁殖倍数在1.34~1.97,研究同样显示,钉螺种群密度与田螺的繁殖率呈负相关,种群密度越低,繁殖率越高。

因此,密度是影响动物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还未有密度对田螺繁殖性能的研究报道,需进一步探究。

饲养密度是动物生长性能的重要参数,在养殖水体中,放养密度过高会导致水质恶化,加快细菌生长繁殖,降低水体溶氧量,抑制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存活。

所以,在水产养殖中,适当的养殖密度可以保证饲养动物的生长和存活、提高苗种产量、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方斑东风螺养殖密度过高,水体中的残饵及排泄物越多,当水体的自净能力不足以将这些有机物完全分解后,会引起养殖水体恶化从而使方斑东风螺停止摄食,抑制其生长和存活。

研究发现脉红螺浮游幼虫适宜的培育密度为0.1~0.5个/mL,当培育密度大于1个/mL时,其生长率和存活率会显著降低。中国明对虾幼虾养殖密度越高,其质量增加率和存活率越低,此外,个体间体质量增量差异变大。

水蛭在高密度养殖时亲本水蛭的死亡率会提高。因此,在水产养殖中,需研究养殖品种的最适养殖密度,高效利用养殖水体,实现养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螺类属于变温水生动物,其生长发育与水温联系紧密,不同螺类的繁殖季节也存在一定差异,同一螺类在不同地区的繁殖季节也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或不同水域的水温不同造成的。

目前已有研究成功通过控制水温对养殖品种亲本进行促熟实现人工育苗。

塔形马蹄螺的最适促熟水温为26~28℃,此时的催产率高达75%~95%,较自然水温(21.3~24.5℃)提高了40%左右,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塔形马蹄螺的促熟催产率,当水温高达30℃时期催产率为6%~10%,较自然水温降低25%左右。

腹足类的主要摄食方式是刮食,在摄食时张开颚,伸出齿舌,刮取食物,随即颚闭合。通过对螺类组织结构的形态结构特征的分析认为在圆田螺属中有部分种类的摄食方式是滤食。

一些螺类在不同时期得摄食方式也不相同,覆螺属中的一些种类在变态发育的早期幼螺摄食方式为刮食,随后逐渐转为滤食。螺类可能存在不同的摄食模式,一种是利用齿舌捕获食物的主动摄食,另一种是通过鳃在呼吸时进行的被动摄食。

藻粉在人工饵料中的应用

在水产养殖的配合饲料中的植物蛋白,主要包括豆粕、麦麸、玉米等。这些原料虽然具有价格优势,但其蛋白质含量较低且含有大量抗营养因子,不易被动物们消化吸收,而单细胞蛋白源等藻类可以抵消植物蛋白带来的不利因素。

藻粉蛋白质含量较高,且具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性能。

此外,藻粉可直接作为水产养殖的开口料或幼苗饵料,诱食效果较好,制成的颗粒饵料投入水中不会凝集、不易下沉、不易败坏水质,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因此,近年来藻粉开始被利用在水产配合饲料上,当前我国人工养殖的藻类主要是大型海藻,包括螺旋藻、红球藻和小球藻等。

实验发现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5%的螺旋藻粉对凡纳滨对虾有明显的促摄食作用,在对虾饲料中添加5%螺旋藻粉可显著提高饲料对虾体的吸引力,从而提升饲料的适口性。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雨生红球藻源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影响的结果显示,雨生红球藻源虾青素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总抗氧化能力和存活率,存活率由对照组的78.3%提高到90%。

在对银鲫鱼饲养中研究发现,添加一定量的小球藻粉可以提高银鲫鱼的生长速度,减少饲养过程中的饵料消耗,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与鱼用预混合饲料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佳。

中华圆田螺肉质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须氨基酸,是典型的高蛋白经济水产生物,还具有利尿、名目的功效。

正是因为田螺味道独特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田螺在市场俞受欢迎,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乡镇工业废水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人为的大量捕捞致使野生田螺资源日益减少,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田螺养殖其具有成本低、风险小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不仅适宜大规模养殖,也适宜个体户小规模养殖,所以田螺人工养殖产业随之兴起。

开展中华圆田螺繁殖生物学、养殖密度、亲本催产及苗种饵料等研究,为解决目前人工养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依据。

一方面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那面能减少对自然水域环境中田螺资源的捕捞,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种质资源的保护。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对中华圆田螺的人工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并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科技推荐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地膜茶”栽培技术

“地膜茶”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科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