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投喂模式,分别对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性能、生理代谢有何影响

核心提示:不同的投喂模式,分别对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性能、生理代谢有何影响
 

三疣梭子蟹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池塘养殖是主要的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主要投喂冰鲜杂鱼和低值贝类,开发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配合饲料显得十分迫切。

鉴于此,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池塘养殖条件下饲料中的适宜的蛋白含量;进一步比较了不同投喂模式对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性能、生理代谢、生化组成和饵料贡献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两种池塘养殖模式对三疣梭子蟹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三疣梭子蟹的主要营养需求

蛋白质是水生动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是其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在水产动物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为机体的生长和发育提供原料,用于构建有机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等结构。

在代谢过程中调节各项生命活动;分解后为机体多项生理过程提供能量,蛋白是甲壳动物生长最主要的营养素,目前三疣梭子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幼蟹阶段。

以初始体重为7.1 g的三疣梭子蟹幼蟹为试验对象,发现幼蟹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为40%。

初始体重为约40g的三疣梭子蟹对蛋白质的需要量,综合考虑生长、饲料系数和色素沉积等因素,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为40%-45%。

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蛋白质水平51%、脂肪水平为5%时,初始重为(3.75±0.2g)的幼蟹生长最为合适。

以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比值为基础,采用两坡折线模型计算得出初始重为2.5 g左右的三疣梭子蟹对饲料蛋白质的最佳需要量为干物质的51.5%。

这些研究结果主要针对三疣梭子蟹幼蟹阶段,其最适蛋白水平在40-55%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饲料原料及配方组成、试验对象的规格以及养殖环境等条件不同有关。

动物体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量,评价体系一般由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来决定。现阶段关于三疣梭子蟹对氨基酸的研究较少。

在三疣梭子蟹幼蟹(4.72±0.12g)对精氨酸和蛋氨酸需要量的研究中发现,三疣梭子蟹幼蟹对饲料精氨酸的适宜需求量为2.8%,通过双折线模型得出三疣梭子蟹幼蟹饲料中蛋氨酸的适宜需要量为1.07%。

以3.5g左右的幼蟹研究发现以特定生长率(SGR)为判定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得出三疣梭子蟹幼蟹亮氨酸和苏氨酸最适需要量分别为 2.21%和1.90%。

三疣梭子蟹的投喂模式研究

现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三疣梭子蟹养殖主要采用冷冻杂鱼、麻虾、豆粕和低值贝类等作为饵料,配合饲料使用比例较少。

作为三疣梭子蟹的主要投喂模式,现阶段养殖户主要投喂的生物饵料包括冰鲜杂鱼、麻虾、蛤类、但是这些天然饵料有着明显的缺陷,除了野生渔业的压力,还包括营养不一致、恶化水质、最终导致商品蟹质量差同时还降低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三疣梭子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对三疣梭子蟹饲料营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已有研究发现适宜的营养成分含量的配合饲料不仅能提高三疣梭子蟹幼蟹的成活率、生长率,而且能改善成蟹雌体卵巢、肝胰脏的指数、抗氧化能力、免疫力以及甲壳的颜色。此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配合饲料将是今后三疣梭子蟹养殖的主要发展趋势。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模式研究

养殖效益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养殖模式的差别。目前三疣梭子蟹的人工养殖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单养模式、混养模式、单性化养殖模式。

单养模式主要分为传统的土池养殖、水泥池养殖、和设施要求较高的浅海区笼养、滩涂围栏养殖等。

传统的养殖方式粗放式管理,其养殖密度低,经济效益不高,但其养殖门槛较低,成本投入较少,现在仍是沿海一带主要养殖方式;而对于设施要求较高的新型单养模式,其养殖效益较高,同时开发了浅海区、滩涂等养殖盲区,但成本投入较大,也受地域限制,也只是地区少部分养殖户的选择。

虾蟹混养的优势在于,大型饵料生物可以被三疣梭子蟹捕食,如小鱼、螺丝、蛏子等,而食用剩下的碎屑可作为虾类的适口饵料。

而同时将蟹与虾、贝类进行混养,不仅可以通过提高水质减轻养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可以提高食物资源的利用和养殖生产力。

蟹以大型底栖动物喂食,虾以碎屑和底栖动物为食,双壳类以浮游动物和碎屑为食。

在三疣梭子蟹养殖业中,多品种混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具有多个物种的混养系统不仅能改善资源的循环利用,以保持生物和环境的稳定性,而且还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将三疣梭子蟹按性别分开进行养殖,以避免在生殖季节因交配引起的残杀现象。

研究发现将雌、雄隔离进行单性化养殖,其产量就可达到182kg/亩,如果采用蟹与虾和贝混养,在养殖前期起捕雄蟹,在交配季节减少雄蟹对雌蟹的伤害,同时有利于膏蟹(雌蟹)的育肥和管理,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意义

蛋白质是影响水产动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素,池塘养殖模式对于提高三疣梭子蟹的池塘养殖性能和效益至关重要。

鉴于此,本论文首先研究了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条件下饲料中的适宜的蛋白含量;进一步比较了不同投喂模式对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性能、生理代谢、生化组成和饵料贡献的影响.

最后研究了两种池塘养殖模式对三疣梭子蟹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技术路线如下。研究结果以期为三疣梭子蟹的配合饲料研发和使用、养殖模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幼蟹购买于南通协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池塘养殖的,挑选四肢健全,活力较好的三疣梭子蟹幼蟹用于实验,雌体平均体重为 10.98 ± 0.28 g,雄体平均体重为 10.66 ± 0.42 g。

养殖实验在四周为水泥,池底为泥土的室外土池 (长×宽×深=14 m×11 m×1.5 m) 中进行,每个池塘放雌蟹 120 只,雄蟹 60 只。

因为雌蟹经济效益较高,所以主要养殖雌体,雄蟹主要用于交配后促进雌体卵巢发育,以提供卵巢发育良好的膏蟹。本实验分为 4 个饲料组,每个饲料组设置三个重复池塘。

养殖期间,每日上午 8:00 和下午 16:00 投喂饲料,上午的投喂比例 (投喂量占一天总投喂量的比例) 约为 30%,下午的投喂比例约为 70%,日投喂约占蟹总体重的 2% ~ 5%,具体投喂量根据水温、天气和残饵情况适当调整。

养殖期间每三天测定一次水质指标,根据水质情况每次更换总水体 1/3 的水,养殖过程中水质指标维持在:pH 7.5 ~ 9.5;平均溶氧 > 4 mg/L;氨氮浓度 < 0.5 mg/L;亚硝酸盐浓度 < 0.2 mg/L。

此外养殖期间每 15 天进行一次全池泼洒碘消毒制剂和微生态制剂 (北京水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以保持良好的水质。

每天根据溶解氧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实验于 7 月下旬开始,到 11 月下旬结束实验,整个养殖周期共 4 个月。

三疣梭子蟹作为杂食性动物,其摄食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小鱼小虾及腐殖质。目前,池塘养殖主要依靠投喂冰鲜杂鱼、配合饲料、麻虾和低值贝类等。

在三疣梭子蟹的养殖过程中,限制其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投喂模式中饵料供应的问题,传统模式下主要投喂冰鲜饵料和低值贝类。

其不仅数量供应有限,而且大量投喂冰鲜杂鱼会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和利用,进而给海洋资源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传统投喂模式容易引起池塘水质的恶化、病害爆发,从而导致养殖效果和商品蟹品质不稳定。因此,三疣梭子蟹养殖能否在保持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减轻对野生渔业的依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配合饲料具营养均衡、质量稳定、容易储藏和投喂方便等优点,因此研发和推广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用配合饲料,是三疣梭子蟹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集中三疣梭子蟹的扣蟹阶段,缺乏对成蟹阶段的卵巢发育的营养需求的研究,这不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系列化饲料的研究。

尽管目前对三疣梭子蟹养殖方面的研究甚多,但对其食性的研究报道却不多。稳定性同位素技术作为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稳定性同位素比值与其食物相应的稳定性同位素比值相近的原则来确定食物来源及贡献度的研究。

但是目前还未见三疣梭子蟹的食性研究,对于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运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配合饲料和天然饵料对三疣梭子蟹的生长的贡献率的研究未见报道。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科技推荐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地膜茶”栽培技术

“地膜茶”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科技排行